养育孩子之学前篇
高考成绩出来之后 ,朋友们希望我分享一下育儿心得 。本打算录取结果出来,心定了再写 。录取时间还有十天 ,等待的日子,有点煎熬 。不如静下心写写文章吧 。
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高考 ,十八九年的时间。总结养育心得,一篇文章篇幅不够 。打算写成一个系列 ,分学前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。每个家庭情况不同 ,每个孩子也都是独特的个体 。分享自己这些年的所感所悟。如果能对读到的朋友有一点点启发。我就会非常欣慰。
一个孩子经由我们来到世上,纯如白纸。做父母的责任便由此担起。如何周到的养儿,科学的育儿。是做父母的首要学习功课。
据说6个月以前的小婴儿意识里,是把自己和妈妈看作一体的。幼小的婴儿眼中妈妈就是他的全世界。这个时期,与母亲建立的亲密关系,是他对这个世界拥有安全感的来源。孩子三岁以前,尽量自己带,工作可以放一放。孩子的成长,错过就不再有。
孩子到了6个月时,可以开始引导他们做学习有关的事。可以给他听听音乐,翻翻布书。孩子慢慢长大。妈妈就给他读绘本、听英文歌、放任他涂鸦、陪他一起读背唐诗,陪他做简单数字游戏。不要求记住多少,学会多少。把这些事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。保护好他的专注力、好奇心和求知欲。这样的孩子,长大了怎么会不爱学习呢?
以上,是我对于早期育儿的建议。接下来说说我的育儿历程。俩个孩子都是我自己带大的。过程虽然辛苦,但收获的快乐远远大于付出。女儿一两岁时,经常不好好吃饭,有时一口饭含在嘴里吮吸不肯下咽。每次喂饭喂到火大,我就会打她屁股。她现在有时想起,还会幽怨的说一声:小时候我不好好吃饭。你经常打我。我安慰她: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,我也需要学习和成长。如果时光倒流回到过去,我一定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厨艺,不会强迫她吃饭。更不会动手打她。现在如果你问我能不能打孩子,我会说绝对不能。那已经打过的呢?就需要从小建立的亲密关系来修复孩子内心的不愉快记忆。我们不必内疚自责感觉亏欠孩子,也不能对过往的不当行为美化和掩饰。真诚的与孩子沟通。孩子会理解原谅我们。后来弟弟成长过程中,我从不在吃饭问题上与他较劲。吃多少算多少。吃不完也没关系。直到现在,弟弟吃饭一直很乖,偶尔吃不下会说:妈妈放这里我等会饿了再吃。
食欲和求知欲一样,是孩子天生就有的本能。他们的成长过程中,只要我们不去干预破坏这种本能。孩子的吃饭学习都不会有问题。
孩子两三岁时,每天带他们外面去玩,就是识字的好机会。从开始认车牌上的数字,到认广告牌上的字。走到哪里,学到哪里。姐弟俩幼儿园时期已经可以独立看绘本。姐姐小时候,给她买的书不多。其中有一本绘本,她反复看,上面的故事能一字不差地讲出来。阅读能打开孩子的视野,让他们领略图书中精彩的世界。
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比阅读更重要的是玩耍。孩子小时候,玩耍是他与世界接触学习的重要途径。所以孩子天性爱动,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孩子玩沙玩水与小动物接触,家长不要以怕脏怕麻烦怕危险阻止孩子玩耍。当孩子专心玩耍,也不要强制性打断他。
一次与小学老师的朋友对话。她说:我教书十几年,你家老二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高智商孩子之一。为什么你不对他严格要求,让他更出类拔萃?我当时笑着问她: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,他的聪明是我放手的结果。如果我严格要求他必须好好学习,取得高分数,会限制他的发展,让他在未来的求学生涯中慢慢变的平庸?她表示无法理解我的想法。
我之所以会提出这个观点,是因为小学至高考,孩子十二年的求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这个过程家长和老师关注的是孩子学习到多少知识,取得了什么成绩。而对于孩子装载知识的容器,却不甚关注。这个“容器”就是一个人的格局。教育专家称为“内驱力”,心灵成长专家称为“能量场”。我在这里简单描述为“容器”。如果孩子的容器是一个杯子,那么只能装一杯水。如果孩子的容器是整个世界 ,未来就可以装进星辰大海。培育扩展孩子的内在容器,是教育的终极目标。需要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有安全感。需要通过玩耍拓展孩子的好奇心、求知欲、专注力。需要发掘孩子善良仁爱的品格。需要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完美。当孩子心中有天地,把知识放入容器就变成一件自然而简单的事。
学前教育是孩子的人生基础教育。一个被父母的爱充分滋养的孩子,被允许尝试、允许犯错的孩子。是有能力得到幸福的孩子。即便将来的兴趣不在学业。他的人生也差不到哪里去。
养育孩子,是一场修行。启迪孩子的心智,同时也在完善自我。顺天性而为,事半功倍皆大欢喜;逆天性与孩子较劲,两败俱伤徒劳无功。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,是父母永远的功课。我依然在跋涉。期待与朋友们一起前行。
最后分享几本我受益匪浅的育儿之作: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《父母的格局》《无条件养育》《在远远的背后带领》。